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58) (第3/3页)
后背:这一步也早有后手,澜儿潜伏在恭亲王身边,可不只是为了打探消息,更是我为除去王孟这一隐患而做的准备。 这如何作用? 既然南行一事陛下透露给了恭亲王,一旦出事,陛下不可能不传唤恭亲王,若恭亲王死不认账,那这事也许就过去。若查到澜儿身上,澜儿所引出的也只会是王孟。 这么多年不在身边,祖父难道不怕叔叔背叛? 背叛?他是我养大的孩子,是我的亲骨肉,若我连我的孩子都不信了,我还能信谁?我信的,也只有我的血脉。 卫忠良的手搭在卫觞的肩上:那张龙椅,也许祖父还来不及坐上便驾鹤西去了,到时候,你便是祖父的希望。 卫觞单膝跪下,低头:觞儿定不辱使命。 起来吧,卫忠良伸手,让卫觞握着他的手站起来,你还稚嫩,要学的还有很多,有什么想向祖父请教的,尽管发问。 是,觞儿谢过祖父!卫觞作揖,低头之时忽而双眼一转,放下手,直起腰,对卫忠良道:若是王中书在狱中受人引诱,为保全自己,将祖父供出,该如何? 是,所以他啊,该自尽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以下是(我妹要求加的)补充说明: 宁朝的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大家可能都看出来了,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改的,主要特征就是三省之上加了一个丞相整合三省的工作,所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品级其实侍中(门下省长官)= 中书令(王孟)< 尚书令(卫忠良)< 丞相(花决明)。 然后前朝没有丞相一职,而宁朝从开国开始,丞相一直都是花家的人,所以对卫忠良来说,花决明是多余的(除非他代替花决明的位置成为丞相)。 然后虽然尚书令品级高于中书令,但因为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的工作内容,中书令王孟和皇帝安清玄越来越近,权责也越来越大,让卫忠良担心王孟会脱离自己的掌控,另立门户然后卫忠良就觉得这个位置该换个新人了。 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74章 074 人还未至大门,方望得俩熟悉人影,花府的两名守卫便兴高采烈地朝里头一呼:小公子回来了! 小公子! 是小公子! 下人闻声聚在门后,为避免把路挡了,一个个从侧边探出头来,朝外望去。 花千宇伴着安明熙踏入大门,对着仆人们,笑笑道:久见了,各位。 久见了,公子! 公子们好! 奴婢去和少夫人说。 七八个仆人说着欢迎之语,内容短而类似,听来也不算太嘈杂,倒是那跃起后落地的脚步声引了花千宇注意 乐洋再度跃起,单手撑着一位仆人的肩膀,借此侧翻,翻过人墙,而后安稳落地。恰好面对着两位公子的乐洋灿然道:公子!黄公子!他双臂保持张开的动作,像表演后谢幕的杂耍艺人。 被借用肩膀的乐奇揉了揉肩,虽说不痛不痒,但若不是两位公子在,他定会忍不住骂乐洋几声哼,真爱现。 再聚的兴奋过后,乐洋注意到花千宇与安明熙两人不同寻常的氛围。前者面上虽然带笑,但返家的他显然兴致也不高,何况后者。 花千宇扬起唇角,道:叫四殿下。 仆人们一惊,齐齐行礼:四殿下。把黄公子离开没几个月,怎么就变成了四殿下这个问题压在了心底。 蓝公子呢?花千宇问乐洋。 蓝公子早些便出发去大理寺了,他说他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无意外的话不必劳烦公子和四殿下。 那花千宇看向身旁的安明熙,照理,这时间禁军已将王府控制,我们是否要先至王府查探?是先查底细,还是先审问王孟? 安明熙没有回答,目光不由朝廊道投去,抱着婴儿的沈淑芸从廊道中走出,她的身后跟着两名幼童以及两名丫鬟。 她来接你了。 闻言,花千宇还不及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一声千宇传来,花千宇转身,见来人,不由喜上眉梢,唤了声:嫂嫂。 穿上这身朝服,气派极了走来的沈淑芸打量着花千宇,感慨着,瘦了,长高了,也晒黑了。 不知是否因她的眼神太过温柔,其间竟似有泪光。她本就是柔弱又易伤情的女子,怕她真掉泪,花千宇打趣:气不气派倒不知,但着实惹眼,整个大殿仅我一人拿竹笏,服青衣唉,好吧,万花丛中一点绿,也算是出了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