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_分卷(6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63) (第2/3页)

缓躺在地上,以手臂为枕蜷成一团睡下,很快没了声音。
  见安明熙如此,终于还是心软的安清玄蹲下,伸手抹去安明熙脸上的泪水,柔声:熙儿很聪明,是父皇不好生辰吉乐,贺礼,父皇晚点送上。
  是啊,清闲度日是福气,但当年也是不甘平凡的他,有什么资格逼着现在的安明熙享这福气?
  第80章 080
  花千宇将几页纸一张一张、从右到左平铺在书案上
  纸上是卫忠良对当年借粮一事的说辞,其中大意是:宁和二十一年,也就是二十七年前,本在京中从文职的卫忠良被调至闽南参与平乱。四年后,卫忠良已擢升元帅,同时因走私者泛滥,闽地大批粮食外流,储存军粮的粮仓也被叛国者烧毁,兵将挨饿,于是他派人日夜兼程赶往京城将危情上报,并就近向江南各州请求供粮,但江南方面的回应几乎都是在未收到皇令的情况下,无法擅自拨粮只有王孟不顾瞒上的风险伸出了援手。另一边,王孟早已把今年所收粮税运往京城,情急之下只能冒险以临时提高田税为由,强制百姓多交一份粮食,短时间内便把粮食集好并供给卫忠良的军队,化解了危机。卫忠良发去书信感谢,并告诉王孟若天子怪罪,他必然挺身代罚。此后忙于战事,二人再无通讯。兴正元年,安清玄登基,同年宣布解除海禁,鼓励民间贸易,走私集团取得了合法身份,倭寇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卫忠良结束了斗争,回洛京前,他顺路去苏州拜访王孟,经由这次拜访,卫忠良才知晓当年事情全貌,也惊讶王孟竟然一直隐瞒不报。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他决定闭口不谈,但在天子于大殿上揭露王孟的罪行前,他对王孟贪污税粮一事并不知情。之后卫忠良再见到王孟便是王孟回京之后。
  纸张铺好,花千宇又重新将之收成一叠,放进比纸张还大一圈的信封中,双手捧着信封,将之递回肖正手上肖正愿意把早已封好的信封再拆,而没有固执地让他看内容相同的抄本已是宽容,他也就不让这重要的卫忠良亲笔的供认状在他手上停留太久,用行动展示对长官的恭敬态度。
  肖正接过信封,讶然问:都看清楚了?照方才所见,花千宇几乎是一眼便看尽了一页黑字,虽说每页纸的内容也不多,但肖正想这点时间还分不好句读。
  花千宇应声:是,字迹工整,内容详尽而无沉余。看似诚恳,实则把罪责推得干干净净。
  不知为何,即便没有证据指向卫忠良,花千宇仍对他抱有极大的怀疑也许是他看着太像好人了,这份手书也太过完美了
  花千宇垂下眼帘,视线落在肖正手中的信封上。
  如此大事,卫尚书自然是不能随便应付。肖正说着,同时心中赞叹花千宇不愧天才之名,就连阅读的速度也超乎常人。
  肖御史到访前,卫尚书可知还有份供认状要写?
  肖正摇头:陛下在大殿上都不曾表示卫尚书需要配合调查但也许卫尚书心里有了预想。
  可有废稿?
  监察所见便是初稿。既然是供认状,哪有让人将辞藻一再修饰的道理?
  得到答复,花千宇又问:这纸上所述,肖御史查证得如何?
  遗憾王中书一死,少了对证,二十多年前的事,能找来询话的人不多提起当年之事,那些人都说过去心中崇敬王中书,更信任他之为人,对他的命令不曾怀疑。失踪的张刺史的属官大多也都说不知内情,只以为那多收的粮食都被运回了京质疑者都被以犯上之名投进了牢狱,困在牢狱中,能获得的情报有限。
  粮食运进粮仓,再运出时便少了数百石说不知情,到底是太过信任,还是掩饰得太好?掌粮仓和赋税的判司呢?
  失踪。
  又是失踪?
  是。
  花千宇想,到底还是得再下一次江南,亲自查查希望顾方山庄还在。
  花千宇朝家门走去,心中还想着下一步动作的他,等人迈入他身周十步范围,他才察觉有人冲他而来。他朝来人望去,接收到他目光的蓝海逸向他作揖:花公子。
  不必多生礼数,一如既往便可。
  蓝海逸直起腰,放下手,道:总该向你道谢。
  花千宇笑笑:我还该向你道歉呢若不是我偏要绕远路,也不至于花费这般长的时间,让你日日忧心兄长安危。
  海逸与老仆皆辨不得路,途中更有恶匪,没你们搭救,也许我们不仅走不到都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