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2:长安鬼迹_第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节 (第3/3页)

见大象从平石入,一步一望,至兽所,审其已死,以头触之,仰天大吼。顷间,群象五六百辈,云萃吼叫,声彻数十里。大象来至树所,屈膝再拜,以鼻招人。人乃下树,上其背,象载人前行,群象从之。寻至一所,植木如陇,大象以鼻揭楂,群象皆揭,日旰而尽,中有象牙数万枚。象载人行,数十步内,必披一枝,盖示其路。讫,寻至昨寐之处,下人于地,再拜而去。其人归白都护,都护发使随之,得牙数万,岭表牙为之贱。使人至平石所,巨兽但余骨存。都护取一节骨,十人舁致之。骨有孔,通人来去。(《广异记》)
  白象将猎人送回。
  这期间,每行数十步,必以一根树枝留作路标,为的是叫猎人将来能找到埋藏象牙的地方。猎人回到当初休息的树下,大象又行礼拜谢,随后才离去。
  猎人出山后,将遭遇上报地方官。地方官派人去挖掘,果然得到象牙数万枚。
  由于大量象牙出现在市面上,导致那一年岭南象牙价格跌了不少。
  地方官又派人去查看深山巨兽的尸骸,带回来一节骨头。骨头非常重,需要十个人抬才抬得动。骨头中间有孔,可以钻进去一个人。我们可以想象那巨兽之庞大了。
  这则异闻是关于大象的,但更令人好奇的是那头比大象还凶猛的超级巨兽。这怪兽到底是何方妖孽?
  大象本是这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陆地动物,而那头巨兽却在须臾间吞噬了两头象。这深山怪兽,有没有可能是史前幸存下来的动物?在这个世界上,恐龙之后,最庞大的陆地动物有可能是猛犸象和剑齿象,它们也是现代象的近亲。
  剑齿象生活在一万年前的南方热带地区,但身上没有长毛。而在此故事中,巨兽“毛色正黑”,这倒符合猛犸象的样子。不过,灭绝于一万多年前的猛犸象,通常生活在北方的寒冷地带,不大可能出现在炎热的南方。
  奇异的巨兽消失在唐朝的深山,但关于大象和象牙的故事还没完。
  武则天时期,四川阆州有叫莫徭的,在江边割苇,忽见大象奔来,将其卷到背上,载行百余里,入一湿地,有老象倒卧,一脚掌中嵌有竹钉。莫徭晓其意,遂帮它把竹钉拔出来,又进行包扎。为表示感谢,老象示意小象取来一根巨大的象牙。
  莫徭将象牙带到洪州,有西域胡商以四十万钱的高价购买。
  到手后,胡商很高兴,到一酒馆喝酒。他用苇席包着象牙。同行追问得到了什么宝物,胡商没办法,只好向他们展示。同行欲以百万钱购买,胡商不卖,最后为争夺象牙,众人还进行了械斗。
  事情闹到州府。最初,胡商想遮掩,不肯说出象牙的价值,州府长官威胁:“此象牙将献于我朝天子,你们不说真话,对你们也没什么好处。”
  胡商听后才不情愿地说:“该物为罕见之宝,因为象牙里面有两块龙形简,价值数十亿钱啊!”
  莫徭、众胡商以及象牙被送至洛阳,武则天听完故事的原委,很是好奇,叫人将象牙剖开,果得两枚龙形简。女皇爱不释手,告诉莫徭:“你为平民,不可多得钱财,还是把象牙献给我吧,其他事我会叫人安排一下。”
  再后来,则天皇帝通知阆州刺史,叫他从财政里每年拨款五万钱给莫徭,用完了还可以再取,以此供其终身之用。
  媚珠、蛇珠与龙珠
  讲媚珠、蛇珠与龙珠前,先说说唐朝狐狸的故事。从唐朝开始,狐狸作为主流妖怪,已经大量涌入人们的视野了。
  玄宗开元年间,有二人上访到长安御史台,控告河北东光县令谢混之杀害其父兄。当时做宰相的张九龄令御史张晓去处理这件事。张与谢关系不错,赴东光县办案前,事先叫人将此事透露给谢。
  谢混之很吃惊,心想自己并无杀人之事。
  正在他茫然时,一属下路过县里的一座寺院,听到金刚像下的木室里有人窃窃私语:“县令谢混之杀我父兄,今我二弟去御史台诉冤,御史大人即将来到,愿神灵保护,一切顺利进行。”
  属下心中大惊,却不动声色,悄然离开。
  属下将此事禀报给谢混之,后者惊愕良久,陷入回忆。
  张晓到来后,把那两个原告也带来了,但县里没人认识他们。原告情绪激动,一再指责谢混之杀死其父兄。此时,谢混之已回忆起什么,叫人牵来一头猎犬。猎犬到来后,那两个原告惊慌失色,跳上屋顶,化作两只狐狸。
  狐狸化作人形魅惑人间的故事在唐朝屡有发生。
  德宗贞元年间,湖北江陵裴少尹,有个十几岁的儿子,聪明俊秀,为家人所爱。但这孩子得了怪病,整日精神恍惚,面色憔悴,吃什么药也不管事。少尹很着急,欲寻术士解孩子的病苦。
  此日有人叩门,自称姓高,擅方术,看完孩子的病情后,说:“你的孩子其实没病,他现在整日昏昏沉沉的,是为妖狐所迷。不过没关系,我有术驱邪。”
  于是,高术士开始作法,他烧符举剑,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孩子就从床上坐起来。裴少尹大喜,厚礼相送。高术士离去前,小声说了一句:“以后我要天天来……”
  自此后,裴少尹的孩子不再昏沉,但又开始癫狂,不是大笑,就是大哭。
  这一天,高术士又来了,裴少尹将孩子的新病情如实相告。
  高术士说:“孩子的魂魄为妖魅所摄,现在还没还体。按我计算,十日内当归,不要担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