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节 (第2/4页)
志性的台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们东林党人都讲事事关心,表现出一副以天下为己任的假圣人模样。我们且不去讨论,你们这样的遮掩本性、刻意表现,是对还是错。既然你们以天下为己任,那么眼下,朝廷吃了这样大的一场大败战,如果以你们东林党人的观点,你们认为朝廷要怎么处理才妥当?” 杨举看着唐辙。他一眼便看出这个唐辙,与方才的那几位有意为难他的人是一伙。当然,这也很容易,因为他们的桌上都摆着相同的牌子:万松书院。而且杨举还看出,这个人应该是这些人当中的领袖。因为他所坐在位子是居中的主位,而且他们这一桌,只有他跟李显忠两人坐,而其他桌上都是满满的坐了八个人。 对于这位万松书院的领袖人物,杨举不敢大意。 “这位台兄如何称呼?”杨举很有礼貌的道。虽然被万松书院的人一再为难,杨举却一点也没表现出不满。因为他知道,这万松书院不仅代表着杭州的士子,也可以说是代表着整个浙江的士子们。他们是浙党培养后继力量最重要的基地。所以,这些人要为难他一个东林党的门下并不奇怪。如果他们不为难他,倒反奇怪了。在这一点上,杨举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下唐辙。” “原来是明性兄。幸会幸会!”杨举没有马上回答唐辙的问题,反而先跟他套起了近乎。他一口道出了唐辙的表字,这等于也是在告诉对方,我对你还是了解的。同时,不直称唐辙的名字,而称他的表字,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这也是杨举主动释放的一个善意的信号。因为他此次代师前来杭州,不仅仅是为了讲这一堂课,他们还有着更重要的使命。 唐辙却一点也不买杨举的帐。“杨兄就不用客套了。你还没回答我,就眼下辽东的危局,如果是你们东林人当政,你们要做些什么,才能力保京师的安全、皇上的安全?” 杨举想了想,这才认真的道,“如果是我们东林人当政,我们将会向皇上建议,破格重用有军事才能的官员,然后派人在直隶加紧招练新兵。同时对打了败战的杨镐和胆怯逃跑的李如柏进行严惩,以整肃军纪。” 唐辙一声冷笑,“女真人一举击溃我大明最精税的十三万大军,可以说整个辽东已是危如累卵。辽东一旦被女真人攻占,便直接威胁到京师的安危。杨才子的这几句泛泛之言,似乎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吧!何况,兵家自古有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今,我大明一下损失了两三名最勇猛的名将,即便是马上可以练出新兵,又能交给谁去带?李家向来是辽东望族,历来是名将辈出。 如果按杨才子的办法,严惩了李总兵,那整个辽东李家虽然不敢怨愤,却也因此而与皇上、与朝廷生出嫌隙。到时候,李氏必不肯拼死为我大明效力。没有李氏的大明,便等同于失去了十万精兵。你让皇上又到何处去寻那可战之将?” 杨举本来对唐辙,是想善加拉拢的。可是在如何对待李如柏的问题上,他却完全不赞同唐辙的观点。虽然他知道,自己此次杭州之行如果能赢得唐辙的支持,便等于是成功了一半。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便可以以原则作为交换。 “听唐兄的意思。你是认为只要放过李如柏,让他将功补过,咱们大明便可以打赢女真人了?”杨举的语气不再像刚才那样的客气了。 第四十八章 各执一端 “虽然不能完全这样说, 可是李氏一家在辽东这一局棋中的作用却是任何人都无可否认,也无可替代的。 且不说李老将军镇守辽东三十年,所立下的无数战功,便是李家第二代的九位将军,哪一个不是久经沙场、战功显赫。不能因为一场战没打好,便要问刑吧!如此,岂不寒了天下将士们的心?” 杨举连连摇头。“唐兄此言,杨举不敢苟同。李氏固然为我大明朝辽东的柱石。可是也正因为他李家的显赫,天下人人都盯着李家在看。如果此次李如柏怯战败逃,朝廷不予追究,那么将来,军中效仿之人必多。 如此下去,将来再与女真对战沙场,怯战败逃的将军必会有大把。将士没有拼死沙场之心,这战还怎么打?” 台上的杨举与唐辙就如何处理李如柏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台下的众人也各执一端,争的不可开交。有人支持杨举的观点,认为对李如柏要严惩。也有不少人支持唐辙的观点,认为对李家的处理要慎重,特别是当下朝廷正是多事之秋,正当用人之际。 俞仁碰了碰一旁的卢象升的胳膊,“卢兄如何看?” “辽东战场本不乐观,却万万没想已坏到了这个地步。临战之将,必当以勇为第一,李如柏怯战败逃,不战而溃,必不可赦。” 俞仁点头,他大概是所有人中最早知道这个结果的人。可是,对于李如柏的处理问题,说实话,他还真没有深想过。直到现在,杨举与唐辙把问题提出来了,而且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想到大明之后的历史,似乎并没听到李氏的名字,甚至连曾最被众人推崇传为神话的李成梁,在后世的史书中也很少提到。 俞仁估计,这应该是因为辽东李氏从此开始走向了没落,不再是辽东棋局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