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香_第5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9节 (第2/3页)

。甚至可以说,不能再多,不能再好。
  他要保有殿试之前最佳最冷静的状态,科考中最后一道门槛,决不能出错。出了错,便是一生都不可原谅自己。
  她明白,所以一如既往,只给予相应的温暖,不会多,也不会少一分。
  只有结果可喜,等待的时日才值得。不问长短。
  .
  三月十五,殿试如约而至。
  一如先例,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论一道。
  三月十六读卷,三月十七放榜。
  再一次的,亦是绝大多数人深觉没有悬念的:程询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皇帝分别亲自召见前三甲,最先召见的,是程询。
  私心里,针对循例册封翰林院修撰一事,皇帝是觉得有些屈才:要知道,他御下的这状元郎,可是多少年都不能出一个的连中三元的奇才,其实真不该走寻常路,该重用。但是,那些大学士、阁老都劝他不要急着重用这位奇才,避免来日得到的不是栋梁而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佞臣,由此,只好认了。
  也是真不用急,君臣两个都还年轻,时间富裕得很。
  御阶下的年龄相仿的人,礼数、规矩不差分毫,样貌、仪态亦是无可挑剔。
  程清远能有这样的儿子,真就是祖上烧高香了吧?——看程询的文章,跟他爹的认知可完全是大相径庭。——皇帝腹诽着,示意太监传旨,授予翰林院修撰职位。
  程询恭敬地领旨谢恩。
  正事说完了,皇帝说起别的:“只听过朕的状元郎的姓名,却不曾听到过字或别号。”
  程询恭敬地道:“尚无人赐字,别号更是无从说起。”父亲不敢先于他几位师父赐字,几位师父则不好意思越过次辅赐字,由此,他就一直是“程询”。
  皇帝一笑,“倒也不是坏事。”随即命内侍备下笔墨纸砚。
  第46章 剔银灯
  046
  宣纸铺开,皇帝略一思忖,饱蘸了墨的御笔落下,行云流水般写下三字:程知行。
  “致良知,知行合一。”皇帝含笑凝望着程询,“朕为爱卿赐字知行,期许皆在这二字之中。”
  服侍在一旁的大太监刘允先就眉开眼笑起来。
  程询向上行礼谢恩。
  皇帝的恩赏却还没完,说起程询的婚事——明知故问。
  程询照实答了。
  皇帝颔首一笑,继续问道:“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么?”
  “回皇上,”程询恭敬而委婉地道,“廖二小姐知书达礼,端庄贤淑。”
  “如此便好。”皇帝闻音知雅,又问起三书六礼走到了哪一步,末了道,“如此,朕便为你二人锦上添花,传一道赐婚旨。”横竖还没下聘,并非满城皆知。
  程询再度毕恭毕敬地谢恩,随后适时地告退。
  皇帝一早没用早膳,此时有些乏了,暂且遣了旁人,要休息片刻。
  程询殿试时的答卷就放在案头,皇帝用了些茶点,又拿起来凝神阅读一遍,末了赞道:“文章好,字好,一表人才,连中三元。要再等多少年,才能再出一个这样的人物?”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刘允忙道:“皇上洪福齐天,苍天眷顾,还愁庙堂之上人才济济么?”
  “愁,怎么不愁?”皇帝睨他一眼。
  “……”刘允一味赔着笑。
  “眼前这局面……”皇帝按了按眉心,“不论文武,有哪一个打心底要做朕的左膀右臂?柳阁老是良臣,偏生离开朝堂已久,不知何时才能游刃有余。今朝三名翘楚,就算都是栋梁之才,也要在翰林院里苦熬一段,若不是做官的料……”他摆一摆手,斜睨着刘允,“你真是越来越会当差了,三言两句就能引得朕满腹苦水。”
  刘允连忙告罪,心里直喊冤。
  皇帝也只是故意吓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